《活着》观后感 19法学 周敏
发布人:高梦琪  发布时间:2020-01-08   浏览次数:53



余华的《活着》,是一本很值得去看的著作。之前一直都知道这本书,但也只是看过其中的片段。还记得在高考前那段时期,班上掀起了一股小说风,而《活着》就在其中,这本书在班上深受好评,课后也会时不时地去议论:太惨了,他的一生!现在,我很认真地看完这本书后心中滋生出莫名的苦感和庆幸。

余华先生认为,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,不是控诉或者揭露,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。而这高尚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。而正是在余华先生这样的心态下,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《老黑奴》,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,身边人都先他而去,只留他独自一人,但他依然友好对待这个世界,坦然接受, 没有抱怨。正是因为这首歌,才有了《活着》。《活着》中的老人和这位老黑奴有着相似的命运,但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促使他们拥有着这相似的悲惨命运。

看着活着这个标题,就算没看过这本书人,大致也能够猜中书中的内容吧!这本书主要讲述作者在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途中,相识了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,听他讲述着他的一生。在当时大时代背景下,随着内战,三反五反,大跃进,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 ,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,发生了巨大变化,最后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了。

书中有一处少年去游荡,中年想掘藏,老年做和尚。很精简地概括了富贵的一生。少年时,在外吃喝嫖赌,玩得不亦乐乎;中年时,为生活打拼,希望能够从无到鸡到鹅再到牛羊;老年时,独留一人,唯有老牛相伴。这些也给了我们一个警戒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虽然富贵在中年时期为家庭奔波,可始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,尤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,生命是如此脆弱。对富贵一生的刑容,惨是最恰当的。同时,《活着》通过描述福贵的苦难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生存不易。文中本是讲述福贵的亲身经历的故事,但作者以第一人称代替第三人称,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故事性,更生动形象,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主人公心情,将直身情感投入进去。

从中我读懂了一种人生态度。我没有像福贵这样悲悔的人生,也只能作为一名读者或旁观者来评价。都说,不同的人就是同样的遭遇和不同的态度的结合。你有什么样的命运取决于你要什么样的命运,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想做什么样的人。起初,福贵到处游荡,游手好闲,而步入老年后,在经历许多苦难后,当他讲述他这自己的一生时,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,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,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,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,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,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,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……

其实想必每个看这本书的人都很可怜福贵,可怜在那背景下的人们,痛恨那个不断失去生命的时代。在建国之前,国共内战,国民党却为了抵制中共随意捕捉年轻男子充当壮丁;在大跃进时期,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运动,并且以钢为纲,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大跃进,号召全民炼钢,使得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渐下降;在文化大革命时期,身边大多数知识青年避免不了这场灾难,就连福贵当时遇到的战友春生也备受压迫,最终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。

生命很脆弱,但又是很坚韧。家珍、有庆、凤霞、二喜、苦根、春生,身边和福贵亲近的人都离他而去,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着他,但他依然活着。虽说一切的不幸似乎都降到了他的头上,但他也有一点小幸运,经历了这么多苦难,好好地体会一场人生旅程。就像书中所说: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读完《活着》这本书,让我了解了福贵这一生的经历,虽然我不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着一个这样的福贵,有着悲惨的命运,如果有的话,我希望他能够像《活着》里的福贵一样,正视生活带来的苦难。

开头处有这么一句话:“二喜、有庆不要偷懒,家珍、凤霞耕得好,苦根也行啊。这句话是说给那头老牛听的,这样耕田也就起劲了。末尾其实也有一句类似的语句。这几句话是说给老牛听的,又更像是说给福贵自己听的,他们还在身边,只是看不见他们了,他们一直都在陪伴着我。

我钦佩福贵,因为他还活着,没有向命运低头,他的人生也许是多难的,但绝对不会是空虚的。这尘世的苦难,终究会降落在我们的身上,我们要学会忍耐,明白活着的意义,就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死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其中的道理一样。活着,才有希望,才有精彩。